何如意彻底告别荣昌生物

何如意彻底告别荣昌生物

巴拉拉 2025-02-08 新闻报 5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杨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2月6日盘后,国内创新药公司荣昌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核心技术人员何如意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辞去第二届董事会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及首席战略官职务,并不再担任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后,何如意将不再担任荣昌生物任何职务。

公告称,荣昌生物与何如意不存在涉及职务成果、知识产权相关的纠纷或潜在纠纷。后者离职不影响公司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完整性。

目前,何如意所负责的工作已完成交接,公司生产经营与技术研发工作均正常开展,其离职不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研发实力、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月7日,何如意告诉界面新闻,未来他将加入另一家药企,但未透露具体公司和研发方向等细节。

同日,荣昌生物A股股价小幅震荡,收盘价报28.47元/股,上涨1.43%,当下市值155亿元。

何如意彻底告别荣昌生物

实际上,何如意淡出荣昌生物管理层,到如今彻底离职,并非事发突然。

2024年8月,何如意在荣昌生物的职务就变更为首席战略官,不再担任公司首席医学官(CMO)和高级管理人员。

而其职务变动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何如意在加入国内创新药产业界前,兼具医生背景和中美两国药监部门的工作经历,是药物临床审评审批方面的专家。

具体而言,1999年7月至2016年7月,何如意在美国食药监局(FDA)药审中心工作了17年,担任医学主管、医疗团队负责人、代理部门副主任等职务。

而从2015年起,国内开启药审改革。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先后从海外聘请了四位首席科学家,以搭建、完善评审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何如意便是其中之一。其于2016年7月回国,任CDE首席科学家,至2018年10月离开。

彼时,国内创新药领域正经历着第一波行业热浪,资本与人才疯狂涌入。2020年1月,何如意加入荣昌生物,任CMO兼临床研究主管。

此后,荣昌生物也在2021年迎来了高光时刻。当年3月,公司的FIC(同类首创)产品泰它西普(RC18,商品名:泰爱)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同年6月和12月,其ADC(抗体偶联药物)产品维迪西妥单抗(RC48,商品名:爱地希,靶向HER2)也先后在国内获批胃癌、尿路上皮癌适应证,成为首款获批的国产ADC。

这期间,该产品的海外权益还被授予ADC龙头公司Seagen。这笔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26亿美元,一度刷新了当时国内药企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记录。2023年,Seagen又被“宇宙大药厂”辉瑞收购。

不过此后,即使在跨国药企发起的ADC“扫货潮”中,也未再见荣昌生物的身影。在何如意不再担任CMO和公司高管的2024年,荣昌生物还因为“现金流紧张“的言论,在1月和7月两度股价跳水。

这其中,高企的研发费用和体量尚小的产品销售收入都让荣昌生物处境艰难。

一方面,荣昌生物主要围绕前述两款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核心产品布局了多个适应证,以获得更大市场。

其中,除了出售海外权益,维迪西妥单抗还在国内布局了胃癌一线治疗、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乳腺癌等适应证。同时,荣昌生物还在自行推进泰它西普数个适应证的海外后期临床研究。2021年至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7.11亿元、9.82亿元、13.0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何如意超2600万元的“天价薪酬”也引发过业内关注。

但另一方面,不像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同样研发投入多、“摊子铺得大”的公司,荣昌生物的商业化端又没有泽布替尼、PD-1等可以充当现金牛的大单品。尽管头顶“FIC”“首个国产ADC”光环,2023年,荣昌生物这两款产品支撑起的总营收仅为10亿元出头。

加上自建商业化团队、缺少BD(商务拓展)“回血”,即使先后在港股、科创板募资超60亿元,荣昌生物2023年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也仅剩7.27亿元。

而国内创新药领域何时回暖还未可知,在此之下,荣昌生物也终于开始降本增效。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减少近百人。

何如意彻底告别荣昌生物
荣昌生物单季度财务数据及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制图:陈杨

同年9月,公司在调研活动中称正在持续优化管线,集中资源推进三期临床试验项目,以尽早实现商业化,同时调整泰它西普BD策略,以推进项目达成。

另外,荣昌生物再度抛出约20亿元的A股定增计划,不过该方案尚未通过。同时,公司也开始出现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分别为10.27亿元、13.41亿元。同期,荣昌生物称在手现金、理财及银行承兑汇票合计11亿元,另有充足的银行授信。

不过据2024年业绩预告,目前荣昌生物的减亏力度有限。当期,公司预计营收约17.15亿元,同比增加58%;归母净利润约亏损14.7亿元,同比减亏约3%。

另据荣昌生物第43届J.P. Morgan大会的演示材料,2025年,公司预计泰它西普的重症肌无力(MG)适应证、维迪西妥单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伴肝转移适应证将在国内获批。另有五个适应证将申报BLA(生物制品许可申请)。

而随着国内外HER2 ADC等同类产品竞争加剧,荣昌生物押注的核心产品未来能兑现多大价值,还未可知。

日前,合作方辉瑞在2024年财报中披露,对维迪西妥单抗减值2亿美元。2月7日,荣昌生物方面告诉界面新闻,原因即是由于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辉瑞不再推进维迪西妥单抗的一些适应证,所以预期价值相较交易时有所下降,由此做出减值决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开发测试用例,本文标题:《何如意彻底告别荣昌生物》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