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成都雪村用棉花“造雪”,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半月谈:成都雪村用棉花“造雪”,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把我抛弃 2025-02-13 新闻报 6 次浏览 0个评论

成都雪村用棉花铺造"雪景",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春节8天接待游客超61万人次时,2000公里外的成都雪村正经历着"棉花雪"引发的信任危机。必须承认的是,景区这一行为本质上属于误导性营销,"图文不符"的操作直接触发了游客的"被欺骗感",反映出景区的投机心态。​

此次事件不应简单视为个别景区的失误,更是一些文旅从业者在流量焦虑中逐渐异化的缩影。在短视频时代,文旅行业似乎陷入某种"造景竞赛"的怪圈,其背后无疑是某些从业者对"流量密码"的狂热追逐。在短视频驱动的新旅游经济中,如何平衡流量追逐与体验深耕,协调视觉奇观与在地性真实,将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成都邛崃南宝山旅游区工作人员的那句"在等雪来",恰似当代文旅行业的隐喻——太多景区都在"等雪来",等待一场人造的“流量暴雪”,却忘了文旅行业最珍贵的永远是自然馈赠与文化积淀。这种本末倒置的运营思维,终将让游客用脚投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网友"图片仅供参考"的调侃,南宝山景区没有回避争议,而是选择闭园整改、公开致歉,这份直面问题的态度,恰是破解当下文旅困局的关键起点。​

批评容易建设难,"棉花雪"的滑稽之举,也映射出非传统冰雪城市发展冰雪旅游的现实困境——如何在缺乏先天优势时打造差异化体验?​

冰雪旅游始于冰雪,却不止于冰雪。文旅产业的春天,终究要靠真实与诚意来孕育。应对"无雪之冬",既要善用技术手段填补自然缺位,更需在服务品质、文化内涵等"软基建"上持续投入。毕竟,游客心中的"雪景"从不是简单的视觉符号,而是沉浸其中的情感共鸣。游客抵制的从来不是人造景观,而是缺乏技术含量与文化支撑的敷衍式造景。棉花与真雪之间,隔着的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差异,更是专业精神与商业诚意的鸿沟。​

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在敬畏自然与创新求变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反向旅游”崛起的今天,年轻人奔赴山野追求的是“未被修饰的真实”。文旅从业者应该认识到,引导消费者发现“不完美的真实”,或许比制造虚幻的完美更有生命力。​

文旅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悄然转变,他们更加倾向于为能够带来情感满足和心理愉悦的体验买单。哈尔滨展现出的独特“东北人情味儿”让其一举成为热度高居不下的“顶流”旅游地。​

比起转瞬即逝的雪景,那些扎根在地文化、充满人性温度的体验,才是抵御气候无常的永恒"保温层"。毕竟,当滤镜破碎时,唯有真诚才是旅游业永不消融的“雪”。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开发测试用例,本文标题:《半月谈:成都雪村用棉花“造雪”,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